球友会网页版-球友会(中国)
您的位置:球友会网页版 > 文学天地

一号球友会(中国)张英散文——《道德经》拾慧

发布时间:2016-06-08 12:00:52 作者:张英

 

已进六月的桥山,夜晚躁动中透着微凉,放下琐碎繁忙的工作,感受渐渐安静的夜带给人们的那份静谧,突然讶异于自己难得的这份静心,快节奏的生活、高强度的工作,加之纷杂外部世界的干扰,内心难免浮躁,也会反感这样的心绪,但总是以“本就是如此”搪塞自己,夜晚的这份“静心”却让自己惊喜万分。

关于“静”,《道德经》中有这样的表述,“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虚”“静”均指心灵空旷宁静,“致”“守”则为保持、维护。当然,老子被探讨最多的“虚静论”最终的落脚点是复归本性、回归自然,自己心绪上的平静是比较狭义上的“静心”。延伸来讲,“致虚极”就是告诫我们要将人生中际遇的各种欲望、心机加以控制与调试,这些充满诱惑的东西会给原本清净纯洁的内心添加混浊、邪恶的成份;“守静笃”就是面对金钱、美色、权利等“不可欲”的一切诱惑,一定要坚守住“静”,而且要“笃守”,要老老实实的坚守住那个“静”,这样就可以及时清除蒙蔽心灵的垃圾与毒素,静守自己的人生坐标,守静处世,平淡处世,不受名利得失困扰,不因进退去留影响该有的状态,“静心”亦是安心工作之本,心境达到“虚静”的状态,谦虚谨慎、孜孜以求、不骄不躁的作风必定是自己工作的常态,办实事、求实效也必定是自己倾尽全力、竭尽所能达到的效果。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同样出自老子《道德经》,意思是说得宠与受辱一样,都是对身心安宁的惊扰;重视大患等同于对身家的珍重。为什么说得宠也像受辱一样使人惊扰呢?因为就其对人的惊扰程度而言,得宠更为下劣:得到它的时候为之惊喜难安,失去它的时候又为之惊慌恐惧,因此,得宠与受辱一样,都是对身心安宁的惊扰。这样的解读让我想到了“净心”这一字眼,如果不是欲望与利益驱使又怎能有如此大的情绪波动。新华字典对“净”的解释是清洁、洁净,那么从人性的角度来看待“净”的话,将其解释为“不染”也是极其恰当的,一尘不染。《论语》中也说“富与贵,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居也。”人们渴望拥有的欲望无可厚非,但对有道德的人来讲,来路不正的一切,就不能拥有。现实生活中,因为贪赃枉法、滥用职权、贪污受贿而得到应有惩罚的消息总是大快人心,但终究还是有太多的人抵不住欲望的诱惑继续重蹈覆辙,要真正一尘不染必定要有一颗坚不可摧的“净心”,恬淡处世,保有清静如水、清澈透明的心性,少私寡欲,也必能在从容中收获更多,因为没有诸多规则以外的东西需要掩饰,反倒可以倾其所有心无旁骛的大胆作为,赞誉也必定是细水长流之后的嘉奖。所以说,日常工作中,“净心”可以让我们适时的自我反省,将贪欲之心扼杀在萌芽状态,“净心”也可以让我们以时刻清醒的状态保证岗位上的清正廉洁。

老子又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他所强调的“无为”,并不是不做,而是不妄为,是要顺应自然的,不是随心所欲、计较个人得失的作为。“无不为”也正是因了按照法则的作为才使得什么都可以做,什么也都可以做成。只有“不妄为”才能更好的有所作为。在老子看来,让所有人各尽其能、各守其责,各得其所,一切都会相安无事,运转正常。这里的“各尽其能、各守其责”其实说的又是“有为”,就是要尽心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能力大小的缺憾可以通过学习来提升,但是责任心的问题是一个人的品质问题,在纷繁复杂的现实社会中,“尽心干好本职工作”这样的作为是应该值得提倡的,也是诸多诱惑下如若能坚守住的最能难可贵的品质。干好本职工作,旁无杂念,抛却莫须有的忙碌状伪装与时刻准备推卸的各种措辞的精心准备,倾其全部的努力只让工作更为出彩便是最大的作为。

读典可明智,明智则生慧。重读经典或者反复阅读经典,在领略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神中总会有不一样的收获,姑且不说社会发展至今,很多东西需要批判的接受,单就复杂纷扰的现实生活来说,简单意义上的“无为”也可以让我们放慢脚步,回头审视自己,以“静心”的心态保有“净心”的姿态,让接下来的作为更富意义。(作者单位:一号球友会(中国))

友情链接:

版权所有:球友会网页版(黄陵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地址:陕西省黄陵县店头镇    邮编:727307    技术支持:黄陵矿业信息中心

Copyright(C) 2011 Huangling Mining Group   E-mail:txzx@hlkyjt.com.cn

陕公网安备61063202000102号     陕ICP备案0500608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