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百年之计,莫如树人。近年来,一号球友会(中国)始终秉持“人才强企”战略置于核心位置,紧扣新时代煤炭企业智能化升级、安全高效生产的新要求,以“引才扩流、育才提质、用才赋能”的三维发力模式,构建起全链条、立体化的高技能人才培育体系,推动人才队伍建设驶入“快车道”,为矿井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根基。
铺设“养成路”,让人才“扎下根”
“智能化工作面的液压支架如何实现精准联动?”“电液控系统出现通讯中断故障时,该按怎样的流程快速定位问题点?”……连日来,“三秦工匠”一号球友会(中国)机电技术骨干焦飞忙得不可开交,除在生产现场走动、解决设备隐患、跟踪检修监督外,其余时间他基本都在电脑前忙碌着,制定机电培训方案、汇总现场设备参数,为后续技能教学积累“实战素材”。
为让高技能人才的“火种”燎原,一号球友会(中国)突破传统培训局限,推出“学历+技能”双提升培养计划,鼓励职工立足岗位,通过函授、自学等多渠道提升自身学历。开设素质提升专项培训班,定期邀请高校煤炭领域教授、设备厂家资深工程师来矿授课,将行业最前沿的技术理念、理论知识输送到一线;把井下生产现场、地面机修车间打造成“实景实训基地”,由矿领导、部室技术负责人等“实战派”担任讲师,让职工在“理论学习—现场实操—问题解决”的循环中逐级成长、层层进阶。
面对一线部分职工技术基础薄弱的现实难题,该矿充分激活内部“人才富矿”,将懂技术、有经验的技能大师、“能工巧匠”“创新达人”“草根专家”们请上培训讲台,让他们用接地气的语言拆解复杂原理,以“手把手”的操作传授故障排查“独门诀窍”,把多年积累的实操经验转化为同事们听得懂、用得上的“技能干货”,助力更多职工从“普通工人”向“技能工匠”转变。
“是准备队培养了我,是一号球友会(中国)历练了我。”86年出生的杨永岗,是一名普通的电工,经过18年的磨炼,从一名初出茅庐的“无名小卒”,成长为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全国煤炭行业青年技术能手”,多次在全国、行业级大赛中斩获佳绩。
搭建“练兵场”,让人才“冒得出”
组队参加“扎煤杯”全国煤炭行业职业技能竞赛,荣获一等奖4项,二等奖2项,4人荣获“煤炭行业技术能手”……这是一号球友会(中国)2024年以来人才培育工作的成绩单,这份亮眼的成绩离不开矿井为人才搭建的优质实践平台。
好的平台是推动人才向“新”提“质”的关键一环。一号球友会(中国)从硬件升级、赛事赋能两方面入手,为职工搭建全方位成长成才的“练兵场”。
该矿充分发挥劳模创新创效工作室、职工教育培训中心井下实训基地、智能矿井实训基地、5G+VR+AR技术的矿山培训系统及智慧数据平台,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化手段,把枯燥的课堂搬上“云端”,职工可通过模拟系统实操智能化设备,在虚拟场景中演练故障排查,让培训从“被动听”变为“主动练”,让课堂更有感染力、培训更有吸引力。
“职工职业技能有多强,企业提供的舞台就有多大。”为让优秀技能人才“冒得出、展得出”,一号球友会(中国)坚持以技能竞赛为纽带,常态化开展“五小三绝”、职工技能大赛、技术比武、岗位达标等活动,同时积极推荐职工参加集团、陕西省、全国煤炭行业的技能竞赛,为技能人才搭建“从班组到全国”的晋升擂台,让身怀绝技的产业工人“破圈出彩”。
“在全国煤炭行业职业技能竞赛中,我之所以能获得一等奖,离不开矿上的实训基地给我‘模拟练兵’,离不开每次竞赛前师傅们的手把手指导。”王志国感慨道,“企业给了我们‘草根’技能人才发光发热的舞台,让我们有底气去挑战更高水平的对手。”
优化“路线图”,让人才“有奔头”
“作为通风部基层管理人员,如何平衡日常安全监管与职工技能培训的优先级?”“请结合1014工作面的地质条件,简述‘采、抽、钻’的衔接要点及风险防控措施……”
8月12日,一场管理人员公开竞聘在一号球友会(中国)综采三队学习室如火如荼地进行。面试答辩环节,12名竞聘人员围绕竞聘岗位认知、工作实绩、竞聘岗位规划与工作展望等逐一进行竞聘演讲,这样的场景,在一号球友会(中国)已成为常态。
“水不激不跃,人不激不奋。”人才的“活跃度”,直接决定着企业发展的“加速度”。为激发高技能人才的内在动力,一号球友会(中国)从“机制创新”入手,构建起“横向贯通、纵向畅通”的职业发展体系,在横向层面,打破“技术岗”与“管理岗”的界限,允许技术骨干通过竞聘进入管理岗位,也支持管理人员到技术岗位发挥专长,避免人才“一岗定终身”;在纵向层面,健全技能等级晋升通道,实行“技能等级津贴制度”,特级技师、高级技师、技师每月可享受1500元、1000元、800元津贴,让职工清晰地看到“技能提升=待遇上涨+发展拓宽”的成长路径。
“不能让人才窝在舒适区,更不能让企业出现人才荒。”一号球友会(中国)推出系列“高含金量”激励政策,一线技术工人中的佼佼者,可享受与副科级管理干部同等的工资、福利待遇;有能力、重实干、善创新的职工,会被推到项目攻关、技术革新的“C位”,让他们有奔头、有盼头、有甜头,更有劲头。
“成长有空间、奋斗有回报”的机制,不仅让技能人才“安下心、扎下根”,更吸引了一批年轻人才投身球友会(中国)事业。2024年以来,该矿累计开展35次场4000余人次,先后有12名基层人员通过竞聘走上了管理岗位,21名一线职工成为班组长,评定42名技师、高级技师,完成职工技术创新成果334项、发表科技论文196篇、申报专利48项。
从“厚植成长沃土”到“搭建实战舞台”,再到“畅通发展通道”,一号球友会(中国)以环环相扣的“聚才密码”,将人才优势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发展优势。如今的一号球友会(中国),技能人才有上升通道、管理骨干有实践平台、青年人才有成长空间,矿井更有了安全稳定和谐发展的底气,这股奔涌的“人才活水”,正推动着这座能源企业在高质量发展的航道上蹄疾步稳、破浪前行。
版权所有:球友会网页版(黄陵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地址:陕西省黄陵县店头镇 邮编:727307 技术支持:黄陵矿业信息中心
Copyright(C) 2011 Huangling Mining Group E-mail:txzx@hlkyjt.com.cn
陕公网安备61063202000102号
陕ICP备案0500608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