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时节,万物勃发,位于子午岭山区的双龙煤业,如同一个镶嵌在大地上的“绿色明珠”。百米井下,绿色智能生产有序推进,矿区地面,青山矸山共一色,公园景区,令人流连忘返。经过多年的发展,这座有着三十多年历史的老矿在“绿色能量”的加持下,正在高质量发展的航程中乘风破浪,扬帆远航。
“今天咱们检修,要重点注意智能喷雾系统以及环境卫生,保障后面的采煤工作顺利进行。”安排好工作后,常昭昭开启巡检机器人,对长约240多米的综采工作面展开巡检。
智能、绿色是原煤生产的“主旋律”,面对极薄煤层开采难度大、作业空间小等问题,该矿联合多家科研单位攻坚克难,研发出国内首套极薄煤层开采系统,充分将绿色、高效、智能元素融入设备各子单元中,采煤机永磁变频双电机更加节能降耗,通讯用扁平漏缆电缆使用寿命更长,智能喷雾系统更加高效,在综采过程中,全面实现了工作面无人干预,利用巡检机器人进行巡逻检查,彻底让职工告别“煤黑子”时代,迎来“绿色开采”新时代。
此外,该矿率先应用智能抛矸机等装备,设计布置煤矸石充填巷,对煤矸石进行井下填埋处理,确保一块矸石不升井。储量36000吨的储煤设施发挥出巨大作用,产煤不见煤成为常态化,将“绿色生产”延伸到整个矿井生产的方方面面,让矿井绿色底色将永远鲜亮。
“昨天刚摘了一把,你看这几串又开始泛黄了,马上就可以成熟采摘了。”中午时分,在该矿3A级景区的热带植物科普馆内,工作人员高培军望着眼前的香蕉树,眼里充满了丰收的喜悦。
从黑山乱石的矸石山,到风景秀丽的风景区,从污泥满地的旧河道,到碧水荡漾的绿丝带,如今的双龙煤业,四处尽显“绿色风采”。自2020年前,该矿先后对两座矸石山展开治理,采取粉碎填埋,阶梯成型等方式,率先将一号矸石山打造成一座四季常青、瓜果飘香的“生态农业苑”,将废旧巷道改成蘑菇种植巷,随着对矸山治理的深入,占地面积和填埋量更大的二号矸石山摇身一变,成为一座集科普教育、蔬菜种植、观赏休闲为一体的“后花园”,连接两座矸石山的林中步道上,清风拂面、鸟鸣婉转,广大职工以及来客们置身其中,流连忘返,真正体会到这座国家级3A风景区“绿色风采”的独特魅力。
同时,该矿对流经矿区的沮水河道段进行彻底治理,修筑河道护堤300余米,将原宽窄不一的河道拓宽平整,在河岸上修建多个小花园,种植各种景观树种四个种类500余棵,让往日脏乱差的河道成为围绕矿区的最美“绿丝带”。
傍晚时,一天的酷热也逐渐散去,但在该矿生态农业苑的蔬菜大棚中,工作人员白师傅正在把一个个蔬菜框摆放整齐。
“这些西红柿、芹菜还有辣椒都已经成熟,明天一大早,我们就要及时采摘下来送到食堂去。”看着眼前长势喜人的各类蔬菜,白师傅高兴地说。
两座蔬菜大棚和井巷蘑菇种植,一年所产新鲜绿色蔬菜价值约40余万元,完全可以满足职工餐厅的日常需求,不仅提高餐厅的工作效率,还让职工们吃得健康,还真正地从“绿色”中淘到效益。
此外,自实现绿色开采以来,矿井生产效率得到有效提升,真正实现高产高效目标,让“老矿井”迸发出“新活力”。充填煤矸石的车辆运输、人工投入和矸石填埋等生产成本大幅度降低,已累计充填煤矸石约80000多立方米,仅车辆运输一项,每年便可节约二百多万元。同时,在以“绿色生产”的助推下,煤质得到有效保障,始终保持在5800大卡/千克左右,为后续煤炭销售打下坚实基础,品牌含金量不断攀升,让矿井的高质量发展底气更充足,动力更强劲。
版权所有:球友会网页版(黄陵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地址:陕西省黄陵县店头镇 邮编:727307 技术支持:黄陵矿业信息中心
Copyright(C) 2011 Huangling Mining Group E-mail:txzx@hlkyjt.com.cn
陕公网安备61063202000102号
陕ICP备案0500608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