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小说《浮生六记》,系当时苏州府长洲人沈复所撰写的自传体散文,内容虽然简短,却极富生活气息和人情味。前些年,受不少名家名人推荐,此书亦在畅销书单前列。我也随大流买了一本,断断续续翻了一阵,略有感悟,作此一篇,也算记下。
这是一本追怀往事的书。沈复这位晚清时期的书生,用纯朴的文笔,记叙了自己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书中欢愉处与愁苦处两相对照,真切动人、纤毫毕现。通读下来,便觉得是应了那句“世事无常终有定,人生有定却无常”的真言,内心无限感叹。
的确,世界都无广狭,人生各有圆缺。纵观沈复的一生,尽享情爱的美好,但也难逃命运的桎梏。牵绊纷扰中,既有花前月下的浪漫,也有冬夜奔逃的仓皇,前半生的安逸与后半生的坎坷对比鲜明,让人唏嘘,只能说是世路多歧,命如转蓬。
纵然命运无常,沈复也非完美之人,但抛开这些不谈,我想《浮生六记》之所以打动当代人,除了其中点滴的生活细节,就是那段平淡却真挚的情感和超越了物质的生活美学。
沈复与妻子芸娘结缘于一碗暖粥,长情于日里行间的耳鬓厮磨、亲密无间。二人志趣相投、琴瑟和鸣,度过了23载互敬互爱的婚姻生活,将布衣蔬食的日子过得热气腾腾。
沈复笔下的芸娘,才思隽永、蕙质兰心,是一位温柔和顺的可爱女子。虽然没有进过学堂,但她却拥有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学心,不仅自学识字、吟诵古诗词,还尝试着创作诗词,一句“秋侵人影瘦,霜染菊花肥”,便能看出她的悟性与聪慧。也正是如此,两人一起读书论古,品月评花,赌书泼茶,在平淡的日子中寻觅生活的细腻与美好,彼此成为除夫妻身份之外的朋友、知己、灵魂伴侣。
虽然旧时提倡“女子无才便是德”,但从芸娘身上,似乎让人看到,越是离经叛道、不依常规的女子,越是出其不意、可爱有趣。
她不爱珠花首饰,偏对“破书残卷”情有独钟。搜集整理自家的废纸残页,分门别类整理成册,取名“继简残编”,修补好的破损字画,也被取名“弃余集赏”,雅致又独特。祭扫时,看到有苔纹的小乱石,斑驳可观,拙朴可爱,便发动丈夫和小姑子捡拾了一打麻袋扛回家。在沈复的支持下,甚是敢于去追求自己的喜好。生活不易,却从不埋怨,随丈夫一起去参加各种“曲水流觞”的活动,甚至会女扮男装去逛庙会,会和熟人相聚时喝得大醉,眼中无贫贱,与烟花女子也能义结金兰。
这一切在当时封建礼教的禁锢下,都是需要付出极大的勇气的。常人眼中不成体统的事,在“爱情滤镜”的加持下,透过沈复的眼睛,却看到了芸娘的率真和有趣,更是有才有德且独一无二的存在。
每一段刻骨的爱情,都是双向奔赴的旅程。世间纷纷扰扰,沈复和芸娘紧紧相依,这份至诚至爱的真情,就值得用所有去守护。
文章里关于这对灵魂伴侣的描述,可谓言有尽而意无穷,他画月缺,她补云遮;她笑他“字如蛛网”,他回敬“夫人绣作春蚓”,还有梅花盒畔,粥温语软,萧爽楼中,墨淡情浓……两个对味又有趣的人,给瓦灶绳床着上了珠玉之光,让柴米油盐也变成了烟火里的风雅,难怪连沈复自己都感叹“人世间的欢乐无过于此”。
一个热爱生活的人,往往拥有强大的幸福感知力,更善于从生活中汲取灵感。大概在沈复的人生字典里,生活可以平凡,但不能平淡。通过文章不难看出,他不拘小节且怀揣浪漫主义思想,随心而为,随性而行,把日子过得尽兴快活、恣意洒脱。
幼小之时,他即有“物外之趣”,能够以审美的态度发现美:“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由此,窥见一个天真烂漫、富有想象力的灵魂。
他爱花成癖,喜作盆景,精剪枝养节、接花叠石之法,一有闲暇,便巧构花树、盆景,遂使胸中丘壑,化为眼前景致,摇曳生姿,增添一抹亮色,美化生活,高情雅趣。由此可见,审美生活,并非物质丰盈乃至于奢靡,而往往因陋就简,以雅洁闲适为美。这与当下流行的“极简”风倒是有几分相似。
夏月荷花初开,晚含而晓放,芸娘“用小纱囊撮茶叶少许,置花心,明早取出,烹天泉水泡之,香韵尤绝”。超越狭隘物欲,随顺造化,处处皆是美。
沈复的文章文气流动、词采精炼,所描述的事物看似平常,却又能在字里行间中寻出琐屑生活中蕴藏的美好。
当然,事物是一体两面的,对于生活中的许多情况,更需要用辩证的眼光去看待。翻阅大众对《浮生六记》的评价,大概持两种不同的态度,一种是抨击沈复不求上进,缺乏责任心。另一种则是感慨人生苦短,珍惜当下。无论站到哪个角度,都有能站稳的立足点。但不可否认的是,书中所描述的波折人生令人感到动容,同时也引起深思。沈复的经历反映出了一个时代的缩影,也有着深刻的启示:无论人生如何起伏跌宕,内心的情感依托与精神寄托都是不可或缺的。
所以,读《浮生六记》是一次心灵的洗礼,让人更加珍惜当下,也更加重视精神和情感的力量。沈复和芸娘的故事,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读者自身的生活观和价值观。此书不仅是一段关于爱情的叙事,更是对生命意义的探索和颂歌。
版权所有:球友会网页版(黄陵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地址:陕西省黄陵县店头镇 邮编:727307 技术支持:黄陵矿业信息中心
Copyright(C) 2011 Huangling Mining Group E-mail:txzx@hlkyjt.com.cn
陕公网安备61063202000102号
陕ICP备案0500608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