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落在延安市黄陵县的双龙煤业,成立于1992年,是球友会网页版黄陵矿业公司的所属矿井之一,年核定产能只有90万吨,是这片广袤的黄陇煤田上最普通的矿井之一。
2024年9月,这座“老矿井”因为一场关于空间和技术的极限博弈,迎来了属于自己的高光时刻。
双龙煤业调度指挥中心里,职工轻轻按下调度指挥中心控制台前的按钮,极薄煤层专用采煤机缓缓启动,滚滚煤流奔涌地面,机电、运输等系统运行情况一目了然,现场工作人员的一举一动都清晰显示在眼前。
全国首套极薄煤层智能化工作面落户双龙煤业,这标志着黄陵矿业人在煤层开采“深水区”实现“智能开采”的历史跨越。伴随着工作面常态化开采,黄陵矿业智能化开采嵌入最后一块拼图,完成矿区智能化工作面全覆盖的开采版图。
黄陵矿业是球友会(中国)智能化建设的先行者
早在2014年,一号球友会(中国)建成全国首个智能化无人综采工作面,开创了球友会(中国)综采工作面智能化无人开采的先河。
2016年,二号球友会(中国)建成全国首个大采高智能化无人综采工作面,填补了国产成套大采高装备智能化开采的空白。
2024年,双龙煤业顺利破解薄及极薄煤层智能化开采难题,投入使用我国首个薄及极薄煤层高效智能开采成套装备。
从1.0米的较薄煤层到6.6米大采高,再到0.6米的极薄煤层,这是黄陵矿业煤层厚度的自然跨度,更是黄陵矿业人在智能化开采这条道路上的探索深度。
“极薄煤层智能开采对黄陵矿业发展意义重大,在智能开采方面,经过十年的发展,我们技术成熟、经验丰富,现在,更要全力攻克极薄煤层智能开采难题,努力实现矿井高产高效目标。”黄陵矿业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王鹏飞对这一次全新的开采技术探索充满了信心。
高产高效的目标,是双龙煤业亟待解决的问题。随着生产系统的不断延伸,双龙煤业井田范围内大量出现0.6-1.5m的煤层,最薄处仅60厘米的极薄煤层占全矿井可采储量的50%左右,职工需要爬行通过,在如此狭窄的空间内进行人工开采。
为了释放安全产能,延长矿井开采年限,降低工人劳动强度,双龙煤业开启了薄及极薄煤层高效智能开采的全新探索。
这场“向每一厘米要效益”的技术革命,不仅关乎双龙煤业的生存,更是煤炭行业在极薄煤层领域的一次“技术突围”。
若前方无路,便踏出一条路
中国煤炭工业协会数据显示,全国薄及极薄煤层储量占比超20%,相当于千亿吨级资源长期处于“看得见、采不出”的尴尬境地。双龙煤业面临的1.5米采高限制,正是这个行业难题的典型缩影。
“煤层太低,空间太小,怎么样才能够让设备进入到狭小的空间作业,并达到无人化标准,难度确实很大。” 回想起在攻克极薄煤层智能化开采难题过程中,作为项目参与人之一,黄陵矿业双龙煤业副总工程师冯子涵说道。
在小空间里实现“大作为”,是需要攻克的第一道难题。在双龙煤业百米井下,科研团队对极薄煤层的储量布局、地质结构进行了细致勘探,绘制出3D地质模型,确定出采高最高不能超过1.5米,对成套装备的各项参数和性能提出严格要求。
一时间,多家单位众志成城,产、学、研通力合作,再次向新的困难发起挑战。无数次的头脑风暴,无数个昼夜的激烈探讨,最终确定“一缩两扩”的研发思路,即采用缩小采煤机机面高度、刮板输送机槽帮高度、液压支架顶梁厚度三种方式增加采煤机过机高度和工人检修作业空间,对采煤机构造重新进行了设计。
从方案论证到研究设计,从专班推进到设备制造……经过两年多的连续奋战,2024年7月,首批专用于极薄煤层的智能化开采的液压支架顺利到矿安装。
“干了二十多年的采煤工作,这种液压支架我还是头一次见,别看个头小,但劲头却不小,操作起来也很简单。”在该矿极薄煤层综采工作面,综采队职工曹武正参与并见证了极薄煤层顺利开采的全过程。
“各设备运转良好平稳,割煤顺利。”
2024年10月,随着双龙煤业井下传回来的信号,调度中心大屏前的所有人都高兴欢呼起来。我国首个薄及极薄煤层高效智能开采成套装备正式投入使用。
双龙煤业距离打造百万吨矿井的目标又近了一步。
以科技创新释放资源“边角料”的价值
2025年4月22日,“黄陵矿区0.78-1.3m 薄煤层无人化开采关键技术与工程示范”项目顺利通过中国煤炭工业协会鉴定,研究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为全国类似条件球友会(中国)开采提供了示范。
该项技术的应用成功解决了小采高、大阻力液压支架高效等多项关键技术难题,研发了大功率、高强度截割机构以及矮机身的采煤机,配套使用了极薄煤层永磁变频一体机直驱系统,完成了智能截割系统、狭窄空间5G漏缆通信系统等关键系统的研发与应用,成套设备具备无人化运行能力,实现了采煤-支护-推进智能协同控制。
截至2025年3月底,经过近半年的运行,双龙煤业极薄煤层智能化高效开采运行良好,达到“面内无人操作,面外人工干预”的常态化模式,累计采煤36万吨,单日采煤平均12刀,并于2024年10月21日创单日割煤14刀最高纪录。
此外,根据极薄煤层生产实际,该项目率先应用分段分层开采以及移架技术,让煤质发热量始终保持在5800大卡左右,全年可增加优质煤炭产量90万吨,同等产量下可提高经济效益约1.8亿元。
“智能化名片”的打造,离不开一次次对核心技术的探索;“智能化名片”的分量,来自于一个个创新项目的积累。
聚焦“系统优化、装备升级、效能提升”三大攻坚方向,以科学的生产接续和高效的生产系统为矿井发展提供保障。黄陵矿业已经开始布局智能化建设“后半篇文章”,不断为我国煤炭工业转型升级提供黄陵方案,贡献黄陵力量。
版权所有:球友会网页版(黄陵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地址:陕西省黄陵县店头镇 邮编:727307 技术支持:黄陵矿业信息中心
Copyright(C) 2011 Huangling Mining Group E-mail:txzx@hlkyjt.com.cn
陕公网安备61063202000102号
陕ICP备案0500608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