球友会网页版-球友会(中国)
您的位置:球友会网页版 > 文学天地

公司机关孙鹏散文:寓教于乐是文学走向大众的捷径——从《十月》两篇小说谈起

发布时间:2022-10-14 16:01:11

说起文学期刊,或许在一些人脑海里只是尘封的记忆。在当前信息高度发达、碎片化娱乐方式盛行的年代,有多少人还能静下心来,捧起一本文学期刊去阅读呢?

这些年来我一直订了两份文学期刊,一份《阳光》,一份《十月》,从发行范围来说,前者主要面对煤炭行业,后者是面向全国的。这两份杂志的共同特点是文学综合性比较强,每期都有短篇小说、中篇小说、报告文学、散文、随笔、诗歌、书评,还有少量的书法、摄影、绘画等文艺作品。

毋庸置疑,《十月》作为全国文学期刊的主要代表杂志,文学含金量更高,基本上可以代表当今中国文学发展的方向和水准,用业内话讲,能够发表在《十月》并获得佳评的那些作品,不仅记载着一个时代思想所达到的深度,也记载着一个时代艺术所达到的精度。我虽然是文学的门外汉,但我是一个普通的文学爱好者,还是比较关注国内文学发展现状,所以《十月》每期必读。

近日读最新一期《十月》,我眼前一亮,有两篇中篇小说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当然,文无第一,文学作品见仁见智,每个读者心目中都有自己喜欢的作品,这既取决于读者的文学鉴赏水平,同时也与每个读者的阅历、性情、偏好等个人因素密不可分。但有一点我想说的是,不论文学作品的表现形式是什么样的,采用何种写作手法,作品毕竟是写给读者读的,如果一篇文章从头到尾晦涩难懂、味同嚼蜡、云里雾里不知所云,读者硬着头皮也读不进去,你说这篇文章有多大价值,更别谈什么艺术享受了?

历史上文学作品浩瀚如海,大浪淘沙始见金,流传下来的文学经典是靠时间证明的。对于一个普通读者而言,实在没有精力和必要去辩识所谓的文学经典佳作,文学给普通读者带来的愉悦性始终应该排在第一位。因而,从这个意义上讲,在每期文学期刊中,如果多数作品让读者读不进去的时候,读者在反思自己文学鉴赏水平的同时,作者是不是也要有所反思?难道写出一篇说人话、接地气、用真情的作品就这么难吗?一度时期以来认为读不懂的就是好作品的奇谈怪论,我是不愿苟同的,我坚持认为,无论我们赋予文学何种社会责任和使命,但文学首要能够寓教于乐,这是文学服务社会、走向大众最流畅的通道和天然的捷径。

回到前面话题,《十月》让我印象深刻的两篇中篇小说一个是孙频所写《天空之城》,另一个是陶纯的《杀死一个鬼子有多难》。我之所以说印象深刻,主要原因是从作品开篇我就能读进去,随着小说故事情节的不断延续,能把我的心扣住,而且有所反思、有所领悟。

比如小说《天空之城》,它写一个县城的兴衰变迁,我能读出中国改革开放不仅对一个地区、一个产业带来巨大变革,而且对这个地方生活的人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带来深刻影响。一个人普通人,如果能够自主地选择自己的学业、事业、爱情和生活状态,而且还能被社会接受和包容,我觉得这是改革开放给国民带来的最大福利。

还有小说《杀死一个鬼子有多难》,看得出作者是写小说的老手,故事情节详略得当、代入感强,语言干净利索、形象生动,让读者一口气就能读完、就想读完。掩卷沉思,通过作者“爷爷”的回忆,让我们知道原来杀死一个日本鬼子竟这么难,这和当前抗战神剧里面演的手撕鬼子、机枪一扫倒一片的场景反差巨大啊!究竟谁讲得真实,谁在忽悠,谁在哗众取宠,误导国民,这对凡有点脑子的人不言而喻。

进一步讲,我们常说文艺是给大众服务的,但大众又不是呆鹅,作者写出来的东西至少自己要信,一篇讲人话、接地气、用真情的作品大众读者咋能不爱看?作为一名普通文学爱好者,诚恳希望报刊的编辑老师慧眼识珠,今后为读者调配出更多容易吸收、营养丰富的精神大餐。

友情链接:

版权所有:球友会网页版(黄陵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地址:陕西省黄陵县店头镇    邮编:727307    技术支持:黄陵矿业信息中心

Copyright(C) 2011 Huangling Mining Group   E-mail:txzx@hlkyjt.com.cn

陕公网安备61063202000102号     陕ICP备案0500608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