球友会网页版-球友会(中国)
您的位置:球友会网页版 > 党风廉政

应急救援中心:守历史文化圣地,绽华夏文明之花——黄陵矿业应急救援中心精神文明建设纪实

发布时间:2022-04-27 16:17:19

一直以来,黄陵矿业应急救援中心始终把加强精神文明建设贯穿于工作中,将精神文明建设作为推动队伍发挥的一项长期工程、基础工程,不断创新载体,丰富形式,以文明浇筑队魂,以道德引领风尚,救援队伍精神文明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

坚持党建铸魂,强势推进创建工作

培育全体指战员的忠诚意识,提高应急救援和防火监督两个使命任务能力,更好地服务矿区和职工群众安居乐业,这是黄陵矿业应急救援中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引,逐步形成的“培育一种意识、提升两个能力,服务一方群众”的“一二一”总体工作目标,为中心精神文明建设扎实有效开展提供了遵循、奠定了基础。

近年来,中心党支部始终坚持以精神文明创建和业务工作“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为指导思想,把精神文明创建与战训工作同部署、同检查、同考核,建立健全“党建+文明创建”机制,形成以党建带创建、以创建促党建的良好局面,有效确保支队精神文明建设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同时,在搞好队伍正规化建设的同时,注重了精神文明的投入。去年大队建设了清风文化楼梯长廊、清风庭以及宿舍、操场翻新。做到了内务管理规范有序,内外部环境清洁整齐,无脏、乱、差等现象,生活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

在开展移风易俗行动中,中心定期补划营区内交通标识,签订承诺书,争做文明交通践行者、宣传员;在就餐区域,张贴警示海报,在楼道、楼梯等明显位置制作宣传排版,倡导干部职工使用公勺公筷、落实光盘行动,进一步夯实低碳生活理念,把勤俭节约的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践行职责使命,保护人民财产安全

驻守一方热土,保卫一方平安。黄陵矿业应急救援中心指战员始终以人民的期盼为念,为人民生命财产安全而战,全力维护了火灾形势和队伍管理“两个稳定”。

作为应急救援主力军和国家特级队,只有服务的心愿是不够的,还要有过硬的本领,为了练就精湛的救援业务技能和良好的本职,应付各类高难度火灾、矿灾及突发性事件,黄矿救援人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不管是骄阳酷暑,还是冰天雪地,始终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投入到日常的值勤训练中。每年高达260天的训练日,为日后成功完成各项灭火和抢险救援任务奠定了坚实的业务基础。

近两年来,共接警60余起,抢救遇险遇难人员13人,挽救经济损失近1000余万元。先后收到来自地方企业和群众赠送的锦旗十余面,受到了大家的一致称赞,应急救援“主力军”“特级队”作用逐步凸显。

强化共建合作,铸牢队伍形象根基

中心将创建工作与日常工作、消防监督紧密结合,贯穿融入消防救援发展事业中,全力推进安全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始终坚持,“走进来,送出去”的原则。一方面每年定期开展消防开放日,邀请居民、学生、职工来队参观中心设置、指战员训练及队伍的日常制度。通过消防知识讲座、器材展览、观看录像、现场演示等多种形式,进一步增强了驻地群众的消防安全意识,提高了自防自救能力。

另一方面结合当前开展的消防宣传进社区、进企业、进学校等工作,充分发挥企地联合这个载体优势,每逢“雷锋月”、“119消防宣传日”、“学习安全教育周”以及其他节假日的时间,主动前往兄弟单位、小区、居民家中,实地了解民情,传授基本的防火、灭火常识,切实替企业排忧解难,有效帮助重点单位、区域解决消防工作易难题等。每年开展各类培训百余场、千余人次。

创建丰富载体,提高部队整体素质

“无论是在火灾事故现场,还是在百姓生活最需要的时刻,我们希望能及时出现,为大家解决问题。”中心党支部书记张文虎说到。

长期以来,中心以巩固和发展“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的和谐关系为己任,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拥政爱民实践活动。据了解,黄矿救援共成立了7支不同的志愿者队伍,服务矿区职工及周边居民。时常开展“送温暖、献爱心”活动,本着地方所需、群众所盼、队伍所能的原则,广泛开展走访慰问、清扫卫生等活动,每逢春节、中秋、国庆等重大节假日,组织指战员深入辖区困难群众和敬老院光荣院进行慰问和义务劳动服务,坚持为营区周边的孤寡老人、养老院送去温暖。

疫情、抗洪期间,志愿者服务队出动30余次,奔赴一线,彰显“救援橙”。在最危险、最艰苦的地方,总是能看到他们的身影。

精神文明建设永远在路上。今后,黄陵矿业应急救援中心将继续用铁的纪律铸造铁的队伍,教育引导全体指战员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爱岗敬业,以一流的队伍、一流的业绩,用青春和热血在红门内外尽显风流,为建设“平安黄矿”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友情链接:

版权所有:球友会网页版(黄陵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地址:陕西省黄陵县店头镇    邮编:727307    技术支持:黄陵矿业信息中心

Copyright(C) 2011 Huangling Mining Group   E-mail:txzx@hlkyjt.com.cn

陕公网安备61063202000102号     陕ICP备案0500608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