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十四五”规划全面落实的关键之年,煤矸石发电公司紧扣“改革攻坚年”目标任务,牢固树立“一切成本皆可控”的理念,将提质增效作为重点,狠抓经营管理,深挖创效潜力,优化用煤结构,向成本管控要效益。
被誉为埋藏于地底深处的“黑金”——煤炭,是燃煤电厂的主要“口粮”,占发电厂成本的60%—70%。换言之:煤炭的价格直接决定了发电的利润。
如何进一步降低燃煤成本,提高经营利润?煤矸石发电公司在加大矸石用量,科学配比、分仓上煤的基础上,将着力点放在了煤泥。
煤泥是煤炭在洗选过程中分离出的含有杂质的副产物,其具有持水性强、粒度极细、黏度较大等特点。结合循环流化床锅炉可以燃烧高灰高硫、高水分、低热值等劣质燃料的特性,2010年,煤矸石发电公司建设投运了第一套煤泥输送系统,将煤泥直接入炉燃烧发电,自此开始了煤泥的综合利用。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确保足够的煤泥存量,是提质增效的首要环节。
一大早,负责煤泥系统运行的发电二车间副主任许高锋便开始了当天的干部走动:查阅生产运行报表,掌握运行系统缺陷;现场查看煤泥存量,预估当日需调运量;了解矿井当日生产,沟通联系运输车辆,合理调整调运时段……谈及这趟“纵贯厂区”之行,他用“四个是”总结了其必要性和重要性:系统设备的缺陷是随机的,贮存煤泥的场地是有限的,矿井的生产是动态调整的,煤泥的调运是需要车辆的。保证矿井正常生产,保障当日煤泥用量,看似简单的内外协调工作,唯有多方沟通,统筹考虑,方能确保煤泥“调得动、用得完”。
原料有了,如何将其“吃干榨净”,是需要拿下的另一个课题。
煤矸石发电公司将设备定期工作作为重点,通过抓好煤泥系统的日常检查和缺陷处理,确保运行设备健康状况良好。同时,运行与检修人员在保障设备安全稳定运行的基础上,结合当班煤泥库存情况,提前沟通,相互协作,合理安排设备维护保养和缺陷处理时间,在煤泥调运的间隙“抢时间”完成设备维保工作,最大限度发挥好现有设备的出力,确保设备“管得好、用得上”。
长达近2公里的煤泥输送管道,如同人体内部的食管一般,将源源不断的煤泥持续送入炉膛内部。确保这条“大动脉”畅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针对煤泥在生产、运输、贮存过程中产生的矸石等杂质,煤矸石发电公司坚持源头治理,加强源头管控,结合全员“五小”创新与修旧利废工作,职工通过集思广益,利用定期更换后的输煤皮带防护网孔径小、耐磨度高的特性,将其增设至膏浆制备机振动筛处,从根本上杜绝大颗粒杂质进入煤泥系统及其管道,在避免管道堵塞的同时,防止锅炉床温因颗粒度原因产生异常。同时,结合燃烧工况,将煤泥含水量确定为30±2%,保障管道压力处于合理范围,降低设备振动幅度,进一步减少了维护工作及材料费用。
截至3月,煤矸石发电公司共消耗煤泥106553吨,其中元月单月使用煤泥56290吨,创下历史新高,向圆满完成全年生产经营目标任务奋进。(王晶 许高锋)
版权所有:球友会网页版(黄陵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地址:陕西省黄陵县店头镇 邮编:727307 技术支持:黄陵矿业信息中心
Copyright(C) 2011 Huangling Mining Group E-mail:txzx@hlkyjt.com.cn
陕公网安备61063202000102号
陕ICP备案0500608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