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的传统里,对老师有着一种发自内心的尊敬,这好像是社会的一个共识,各个阶层的人,可以有各自的阶级态度,唯独对于老师,都是很尊敬。如果仔细想想,老师往往并不是达官显贵,也不是家财万贯,对老师的尊敬,更多的源自于对道德和知识的崇敬,而老师扮演着对道德坚守和知识传承角色。
其实,反观历史,文化繁荣、科技进步的时代,恰恰也是讲学盛行的时代,春秋战国时的百家争鸣如此,西方的文艺复兴时期也是如此,到现代社会文化、科学的全面繁荣,和学校的全面兴起,参与教育和受教育的人大大增加,息息相关。就社会的发展而言,教育才是真正的根本。这也让我觉得中华文明之所以能够五千年传承,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尊师重道。
看网上的视频,小学生上课的时候,中国的小学生坐姿端正,发言是也是立正姿势。国外的小学生,往往和随意,发言时也不用站起来。有人说,咱国家的教育太古板,对孩子的天性有一定的约束。现在想来,这何尝不是对老师的一种尊重呢?只是以一种“礼”的形式来表现。至于对孩子天性的约束,应该谈不上,以“礼”的形式,来规范学生的一言一行,往往更有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打开《礼记》,里面有着衣食住行、生老病死各方面的礼仪要求,而这些通过老师的讲授,形成一个广泛的公共意识和行为,进而促进社会的健康和良性发展。
至于老师,无论何时,在我心目中都是高大的。时至今日,一想到老师,我自然而然地就想起上学时,端端正正坐在教室的情景,那时老师最急切的就是学生对知识掌握不够扎实,为了让学生能够尽快掌握课堂的知识点,拖堂也是常有的事。读过《论语》,我也想到这样一个情景,就是大家一起围着老师,就一个问题,一边请教,一边展开充分的讨论,而老师也会循循善诱,最后达到顿悟。大有“夫子莞尔”、“佛祖拈花一笑”之趣。说也奇怪,中西方的讲学,在繁荣的时代,好像都是这样形式展开。老师,人生的导师,确实不是虚语。
当然,老师最让人尊敬的还有一点,就是对“道”的坚守,对“气节”的恪守。生逢乱世,为了自己的“道”,孔子周游列国,被人称为“累累若丧家之犬”,仍然“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讲学不辍。孟子为了自己的“道”,以“虽千万人吾往矣”大无畏的精神,率道而行。而历代古今中外的伟大学者,也以荣辱不惊、处乱不惊的方式,专注于自己的学术研究,为人类文化的繁荣,做出自己的贡献。我想,这也是人们尊重老师的一个重要原因,不是因为他的社会地位或是财富的多寡,就是因为他崇高的思想和精神。
但当老师好像也不是容易的事,贤如孟子,也会说出“人之忌,在好为人师”。可见,为人师表,重在传道授业,不能贪图居高临下、受人尊敬的虚荣,更不能追求名声和利益。同为唐宋八大家的韩愈和柳宗元,在当老师方面,有着不同的态度,韩愈《师说》,为当老师正名,所谓“三人行,必有我师”。柳宗元《答严厚舆秀才论为师道书》,“不敢自谓有可师乎者”,栗栗然不敢为师,所谓“所避者名,所忧者其实”。到了亚里士多德,一句“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让老师更加真实起来。可见,作为老师,不仅要有韩愈的“传到授业解惑”的能力,也要有柳宗元“避名就实”自我要求,更要有亚里士多德对“真理”的 追求。当老师,谈何容易!而这也再次说明,老师为什么能够获得那么多的尊敬。
孟子说,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焉。其中一乐就是“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可见,作为老师,也有着属于自己的快乐,那就是自己的学生学有所成,成为栋梁,这种快乐不是社会地位和财富所能给予的。我想,这也是作为老师,为什么能够赢得人们尊敬的又一原因。
说实话,我很开心,从小接受的教育,有一项重要的内容就是“尊师重道”。而在教师节来临之际,脑海中再一次浮现出上学时老师走进教室的情景——全班同学异口同声说到:“老师好!”——当时只道是上课前的一个仪式、一个礼节,现在想来,原来是那么亲切,真想再说一声“老师好!”
版权所有:球友会网页版(黄陵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地址:陕西省黄陵县店头镇 邮编:727307 技术支持:黄陵矿业信息中心
Copyright(C) 2011 Huangling Mining Group E-mail:txzx@hlkyjt.com.cn
陕公网安备61063202000102号
陕ICP备案0500608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