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行在外谓之“旅”,从容行走谓之“游”。“旅游”一词,本意就是旅行游览或寄居他乡,现在特指放松身心、自我发展地外出游览的一种娱乐方式。这种娱乐非常具有普适性,上至七八十岁的资深居民,下至十七八岁的小年轻,乃至五六岁的小朋友,提及旅游大都兴趣盎然、摩拳擦掌,其全民性可见一斑。
纯粹为了玩耍而探古寻幽,古已有之。在群游、近游的儒家思想候和思乡悲别的社会心理影响下,中国古代的文人墨客往往会就近选择居所周边稍有名气的地方,邀上亲朋一同游览,之后还要写一篇小作文回味一番。比如王安石的《褒禅山游记》、苏轼的《赤壁赋》,乃至于大名鼎鼎的《滕王阁序》等等。意境闲适放松,文人也会漫游,范围更广,如孔子周游列国、杜甫漫游、徐霞客游历名山大川,但大体上古人的远游还是迫于学业、仕途、生计、宗教等等。古代交通、通讯、治安都不便捷,让远游更多地显示出了一些身不由己的意味。孟郊的《游子吟》就生动刻画了外出求学的游子,舍不得慈母的拳拳之心。
因此,作为文人墨客娱乐活动的近游与现代人的旅游,在心理上和功能上都最为接近。文人墨客的郊游毕竟只是少数“有闲阶级”,到了近代,参与这种娱乐活动的人群就扩展到中产阶级。而旅游在我国真正成为一项全民运动,还是改革开放之后的事。
如今的旅游是一种消费行为,往往是旅客出自消遣娱乐或是享受人生价值需要的一种非功利活动。而对于各景区所属地来说,它无疑是一种创造消费、刺激经济的手段。有人好风景,有人好人文,不变的是门票和导游。
当然,不乏一些簇新的人造景观、雷同的所谓特色美食、生搬硬套的所谓风土人情。奇怪的是,这些人造景点总是和优质景点一样的火爆。大约这就是旅游的魅力,能使人们离开固定的生活环境,这本就是旅游的目的之一。有网民调侃说过:旅游不过是从自己待着腻了的地方,去到一个别人待腻的地方,此话有理。当下,人民生活不断富足,衣食无忧、安居乐业,觉得生活无聊的时候,“旅游”可以使人们对自己一成不变的生活重拾新鲜感,除了自身发展,人的消费需要并不只有购买实体物质才能满足,购买服务、谈资,甚至仅供炫耀,亦可大大提升幸福感。因此,旅游本身就极具社交意义,目的地和风土人情反而显得比较次要。除了买房和孩子,我从未见过有什么话题能比“去过哪旅游”更能拉近两位中年女性的距离了。
旅游的方式也很多样化,按出行的组织方式来分,大致可以分为“自由行”和“跟团游”两种,“自驾游”也是“自由行”的一种。在互联网技术蓬勃发展的21世纪10年代(即当下),“自由行”已经十分便利,只需点开购票软件买票,再点开团购软件预定住宿即可,十分受年轻人青睐。与之相对,“跟团游”更受中年人士和出国游人士喜爱,报名缴费后一律不用操心,到景点打卡拍照,到商场选购特产一般也只需付款后填写收货地址。这样成熟的流程,使男女老幼、各行各业的人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出游方式。
在旅游方式的群体性差异中,广受青年人喜爱的“旅行”值得一提。比起“旅游”,“旅行”一词显得专业、纯粹、特立独行而不做作,更广泛地被年轻人使用。此类人往往强调个性,不喜欢千篇一律的旅行团固定式,自己精心安排计划,增加徒步、野餐、探店、看展、直播等等个性化元素。许多年轻的上班族在珍贵的假期安排出游,以此犒劳一年的辛勤工作。
正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旅游的积极意义不止于此。人们广泛地见识各个地方的风貌和物产,增加了社会的流动性,刺激了经济的发展,开阔了国人的思路。
旅游作为一件复杂的全民性社会行为和丰富多变的商品,总是会在不断变化的时代和环境中,丰富内涵、扩展外延,产生新的意义。
我的表妹26岁,漂亮、时尚、工作体面,前几天相亲前一边写自我介绍一边嘀嘀咕咕:“爱好?呃,就写个旅游吧,免得遇到的男生太抠门,以后不愿意让我花钱。”
我不由失笑:旅游是什么时候悄然变成了相亲市场上“花钱不顾家”的代名词了呢?(李航)
版权所有:球友会网页版(黄陵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地址:陕西省黄陵县店头镇 邮编:727307 技术支持:黄陵矿业信息中心
Copyright(C) 2011 Huangling Mining Group E-mail:txzx@hlkyjt.com.cn
陕公网安备61063202000102号
陕ICP备案0500608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