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贺享雍的长篇小说《苍凉后土》,深深被小说中的人物所吸引。尤其余中明和他的儿女们的生活就像我们身边的人身边的事。或许是在四川生活多年的缘故,感觉小说中描述的一切都是那么亲切,那么熟悉。
小说以种粮大户余中明一家的遭遇为线索,展现了80年代末90年代初四川农村的状况,既有对农民艰难生存状况的真实描写,也有对农村新生活新人物成长曙光的热忱歌颂,被称为中国当代文坛最早一部全景式反映中国农村变革与农民命运的史诗性作品。
通读全书,两个人物印象深刻。一是农村老一代农民的典型余中明老汉。另一个是现代新型农民代表余文义。
小说对余老汉的描述篇幅不算太多,但人物形象给人印象深刻。他是中国老一代农民的典型,深深眷恋着土地,把庄稼和土地当生命。他常常教育自己的孩子们庄稼是人的命根子,为了他的庄稼,他不让孩子们外出打工,尤其对三儿子余文义,甚至动用武力阻止外出。在他的思维里,如果大家都不种地了,吃啥?他为人们不再愿种庄稼而愤怒而痛心疾首。当他看到一块块良田荒芜,心里既着急又难过,好似荒芜的是他家的土地,他总怕哪天又出现没饭吃的窘境,作者很真实的描述出一个与土地打了几十年交道的老农肺腑的忧虑,体现了余老汉对土地的眷眷深情。小说对余老汉的描述不仅在于他对土地的热爱与执着,同时他也描述了他作为父亲的形象,他质朴忠厚老实勤劳,对儿女表面严厉内心充满温情和爱意,他正直善良做事讲信用,对人和善富有同情心,像极了我们的父亲,读完书让人久久不能忘怀。书中对他的描述有两个感人的情节:一个情节是村支部书记毛开国为了报复,把村里的五保户老头余天志硬塞给余家赡养,这事显然很不公平,但余中明看五保户可怜,心里不由泛起酸楚,依然做出由他家养的决定,当他的决定遭到家人的反对时,余老汉说出一段催人泪下的话:“你们以为我是活得不耐烦了,想找个先人来服侍?还是以为家里吃不完穿不尽,要找个人来吃找个人来穿?我是看他可怜,没人管遭罪呀!他过去是精精壮壮一条汉子,挑三百斤毛谷子走二里路,肩都不换一下。那时候,谁家有个修房造屋垒猪圈,哪家没找他帮过忙?人啦,良心都哪去了?”“如果嫌他来吃了你们的穿了你们的住了你们的,那我今后不吃不穿行不行?我出去住岩洞行不行?”几句话,把余中明老汉的善良大义刻画得淋漓尽致。就这样,余中明一家担负起赡养老人的重担,负责吃穿起居,在经济极端困难时卖粮食替他治病,用余中明老汉的棺材替他送终。读完这些内容,着实让人感动落泪,一个朴实的农民用行动谱写了伟大。
书中还有一个情节是他对待免职支书毛开国的态度,表现了余老汉的心胸开阔。毛开国硬给余老汉加派五保户的事给余中明一家带来极大的困难。然而,在毛开国被免职以后,余中明认为他没干啥坏事,就以大度和宽容主动与他谈心,安慰他,开导他,劝他要想豁达点,当余文兵报复毛开国,向他扔稀泥吐痰时,余老汉站出来制止,他同情弱者,见不得落井下石的事,毛开国被他真正感动了,他为过去硬派五保户的事而懊悔不已。小说就这样通过一个个生动的情节或细节,丰富和完善了余老汉这个人物的个性,使余中明成了一个有血有肉的人物,成为读者过目不忘的人。
书中第二个重点人物余文义,是新一代有知识有头脑的青年农民代表。高中毕业后在父亲的要求下回乡务农,但他与父亲不同,他喜欢思考,能言善辩,是余家的主心骨和智多星,可以说,围绕余家发生的一件件大事几乎都与余文义有关。在二哥余文富、妹妹余文英的婚姻问题上,只有他的头脑保持了清醒,像一家之长,显得比父亲还老练,为其父余老汉排忧解难。还有,虽然他是农民,但目光远大见识非凡,他到南方去打工目的不是挣几个小钱过老婆孩子热炕头的生活,而是为到沿海开放地方学技术、积累资金,以便回乡干一番事业,使家乡也富裕起来,最终他如愿办起了就地转化粮食的食品加工厂,闯出了一条适合当地农村情况的创业之路,这是一个新型农民的觉悟,有这样的农民经营土地,后土永远不会苍凉。
总之,作者用平实的语言,淳朴的感情,刻画了几十个有名有姓的人物,并把这些人物生活的场景、氛围描绘得有声有色,生动而真实,为读者娓娓讲述着时代变迁中农村的风土人情和农民的变化,读着读着,如同走进了渠县那个小山村,面见了余东明老汉和他周围的那群人。
版权所有:球友会网页版(黄陵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地址:陕西省黄陵县店头镇 邮编:727307 技术支持:黄陵矿业信息中心
Copyright(C) 2011 Huangling Mining Group E-mail:txzx@hlkyjt.com.cn
陕公网安备61063202000102号
陕ICP备案0500608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