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西宁出发一路向北翻越大阪山,到达连接青海与甘肃的祁连草原,似乎进入到一个世外桃园,这里水草丰美,牛羊遍地,在草原北侧平均海拔3800米左右的山坳中,坐落着一座古老而又祥和的小镇—峨堡古镇。
峨堡又名俄博,得名于蒙古人的敖包,在很久之前,古代羌人的祖先在这里繁衍生息,创造出独特的民族文化。在古代游牧民族经过这里,按照他们的风俗,便会捡取一块石头堆积在此地,来做一个指路标识,以免有人在茫茫的草原中迷失方向,这就是敖包的来历,后面再有人经过,就继续堆砌石头,久而久之,就堆出来一个集市来。
这里是连接青海和甘肃的重要通道,丝绸之路南支线的主要驿站。西汉时期,张骞打通河西走廊,峨堡因为地理位置突出逐渐被重视起来。从甘肃张掖的民乐南下,或者从西宁北上,都要翻越茫茫的祁连山,因峨堡镇刚好位于中间地段,久而久之便成为往来于丝路的客商们休息和交流的地方,慢慢形成了一座繁华的丝路重镇。
两汉时期,峨堡逐渐繁华起来,由地方政府出面开设了茶马古市,相当于现在的物流中心。那时的峨堡镇,店铺林立,身着不同服饰,说着各种语言的中西方客商们在这里相遇交流,洽谈商贸。为给客商们创造一个安定的环境,古代政府还在此驻军来保护他们,给他们一个安定的交易环境,对于大型的商队,还会出动军队护送至安全地带。
在历史中,峨堡不仅仅扮演着商业重镇的角色,同时也是战略要塞,是西域各政权与中原王朝争夺的对象,曾多次遭遇战火,隋时,峨堡被吐谷浑占据,隋炀帝杨广曾率大军亲征,在峨堡附近的草原上与吐谷浑展开血战,从对方的手中夺取了峨堡,唐时,名将薛仁贵兵败青海湖,峨堡又再次落入吐谷浑之手。
经历过无数的摧毁和重建,峨堡不但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反而使它更加繁华,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一次次在废墟上重建这座古镇,元代时,国师八思巴从蒙古南下去西藏,途径峨堡,曾感叹到,此地就好比盛开在雪山上的一朵雪莲花,便命人修建了峨堡城,从此后虽然多经战乱,可峨堡城却完整的保留至今。
俄堡城遗址位于镇东侧的一个山坡上,居高临下,呈长方形,总长1500米左右,高8米左右,东南北开三座城门,西侧无门,三城门均建有瓮城,城门宽大约10米左右,城墙上修筑高大的马面,防御功能突出,整座古城保存完整,漫步于古城之中,耳畔时而隐约回响起阵阵驼铃声,时而又响起金戈铁马的厮杀声。
峨堡古镇风景秀丽,古城对面的山顶上,是一座藏传佛教的佛塔,金顶在阳光下熠熠生辉,眼前是一片天堂一般的干净的草原,清澈见底的河水从中穿过,远处的雪山闪着银光,映射着悠闲的牛羊,牧人的歌声似乎从远古飘来,让时间在这里止住了脚步。(作者单位:双龙煤业)
版权所有:球友会网页版(黄陵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地址:陕西省黄陵县店头镇 邮编:727307 技术支持:黄陵矿业信息中心
Copyright(C) 2011 Huangling Mining Group E-mail:txzx@hlkyjt.com.cn
陕公网安备61063202000102号
陕ICP备案0500608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