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去,意味着背井离乡,意味着踏向未知的远方,意味着无法预料下一步会发生什么。走出去,也许会失败,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却能够积累宝贵的经验,不敢闯,固步自封,只有死路一条。”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奋斗,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担当。2004年二号球友会(中国)开工建设,在此后的14年间,先后涌现出了一大批为“北移”事业奋斗、献身的优秀榜样,他们有责任、有担当,在各自的岗位上为企业的发展建功立业,身体力行地为我们树立了一个又一个无声的榜样。
用三十年奉献书写人生年华
52岁的张宝印现任二号球友会(中国)企管部的副部长,今年四月份由于工作需要,他被调到二号球友会(中国)工作。“工作作风严谨、业务水平高、始终不断学习......”虽然来到新的岗位只有半年时间,但提起张部长,企管部的同事们各个都赞赏有加。
2003年9月,张宝印从陕煤建机电安装公司调入黄陵矿业煤矸石发电有限公司。期间15年的时间里,他亲眼见证了发电机组建设从两台15MW开始,到两台50MW,再到后来的两台300MW。在煤矸石发电公司完成从球友会(中国)建设到发电厂建设的转变过程中,张宝印也从一个对电厂建设一无所知的门外汉成长为一名对电厂建设了如指掌的行家里手。而这期间的酸甜苦辣,只有真正经历过的人才能深刻体会。
“我刚调到电厂筹建处的时候,电厂还是两个基础坑,一个是主厂房基坑,一个是100M高的烟囱基坑。后来又相继建成了150M和210M高的烟囱。”回想起88年7月来到电厂时的情景,张宝印不禁感慨时光如梭。那时22岁的他刚从煤炭专业学校毕业,想都没想过自己能从事电厂建设,“我这人就是倔,越是没接触过的东西,越是要把他搞清楚、学明白。”初出茅庐的张宝印凭借着一股子血气方刚,白天紧罗密布地开展日常工作,晚上还自己给自己加班充电,“哪需要领导监督啊?学不会、搞不懂连饭都吃不下,加班加点就是家常便饭。”在全新的工作环境中,张宝印在陌生之余,感受到更多的是神秘以及新鲜感,在强烈的求知欲驱动下,他快速地掌握了新知识、新业务。
“回想往事,最让我感动、难忘的还是曾经一起奋斗在岗位上的弟兄们。”2004年冬天的一个晚上,气温已经达到了-14℃ ,为了保证工期,西北电建四公司的工人们坚持在主厂房浇筑混凝土。2005年,为了保证#1锅炉安装完毕后的点火工作,筹建处的领导们带领着大伙人拉肩扛,将堆得跟小山似的劈柴搬进距离堆柴点一公里外的炉膛,期间很多人的手上、肩上都磨出了血泡,却一声不吭......类似于这样的事情还有很多,“到最后,你会发现最难忘的永远是奋斗的过程。”一路走来,看着发电机组一步一个脚印从小到大,张宝印感慨万千。
“在陕煤建、电厂工作了整整三十年,期间所走的每一步都是我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是这些财富激励我在工作中披荆斩棘、砥砺前行,也是这些精神食粮为我提供了不竭的动力。”不能因为业务知识欠缺而耽误工作;不能因为一时的安逸舒适而不求上进;不能因为一时的成功而停止学习的步伐。这三个“不”是张宝印打参加工作的第一天起就给自己立下的规矩。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知来路方能识去处,一路走来,每一段经历在指引着张宝印的人生之路的同时,也为身边的我们树立了学习的榜样。
用十三载坚守绽放生命芳华
“从16年开始我就轻松多了,这几年陆陆续续带出了不少徒弟,现如今他们各个都能独挡一面。”说起自己的徒儿们,43岁的靳全毅满脸骄傲。而靳队自己也终于可以放心地常回家看看了,他再也不用担心媳妇的那句“把你卖到二号矿了”......
2005年4月,已是而立之年的靳全毅由陕煤建司第二工程处调入二号球友会(中国)工作,这使得他不得不离开土生土长的铜川,来到距离店头镇还有半小时车程的西峪村。那时正值二号球友会(中国)建设阶段,从小就酷爱电工的他自然而然的加入了胶带机安装的行列。PLC控制系统、减速耦合器……面对众多的新设备新工艺,他深知没有捷径可走,只要一有时间,他就拿出上学时的书本和图纸反复揣摩,凭着这股韧劲,四个月后靳全毅因工作出色被任命为电工班班长。
建矿初期,二号球友会(中国)的胶带机控制系统设计繁琐,这给维护造成了极大的困难。靳全毅根据实际把几个不同厂家的控制系统整合成为一个系统,在降低故障率的同时也使维护变得简单、安全、方便,这套系统一直延用到现在。
此后,二号球友会(中国)开始安装试采工作面顺槽胶带,面对第一次安装,所有人都不知道如何连接胶带机的电控系统。设备的厂家们对于完整的控制系统也并不熟悉,便“各扫门前雪”。为了尽快熟悉新设备新工艺,靳全毅找来图纸和说明书,带领着工友们,刻苦钻研,一遍遍与厂家技术人员、煤科院专家沟通交流、虚心请教。“最头疼的是全英文的安装说明书,一个也不认识啊,只能用最笨的办法,查字典,把说明书上每一个单词的意思都标注出来,翻译后先说给厂家听,确定无误后再将步骤一步步讲给大伙听。”就这样,靳全毅用了一个月的时间将胶带机不同厂家的电控系统串联在一起,让胶带机运转起来。“万事开头难”,第一条胶带顺利安装为以后积累了经验,此后,第二条、第三条皮带都高标准的完成了安装。
2010年,靳全毅利用冷却风扇的位置安装板式换热器,将风冷改为水冷,使得设备开机率大幅提高;2011年,井下胶带综合保护器故障频发,严重制约生产,靳全毅凭借着仅有的一张说明书,经过一个月时间,将所有高爆柜综合保护器改造完成;2012年,井下胶带巷不断延长,天津华宁沿停电压不断衰减,胶带机停机频繁,靳全毅在皮带巷中部加装中继以此保证了电压稳定在18V左右;2015年年底,为了减少冷却水的浪费,靳全毅在胶带机机头的板式冷却器进水口加装电动阀,用电动阀来控制冷却水的开停,完成了二部胶带的改造任务,此后又相继完成了三部胶带、北一一部胶带冷却系统的改造,该创新成果为矿井节约费用40余万元。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在不断超越、成就自我的同时,靳全毅更甘为人梯,他倾尽所能将自己所掌握的电工技能和理论知识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年轻职工,让身边的“苗子”快速成才。“他不怕你学,就怕你不学,你要你想学,他总会毫无保留地把自己知道的都告诉你。”这是靳全毅带过的徒弟们对师傅的一致印象。
2017年,靳全毅更是自己编写讲义,对全矿50名电工进行了为期20天的CST理论和实践培训,通过培训提高了电工判断故障处理故障的能力。“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在带徒弟学习业务知识与操作技能的同时,靳全毅得以再一次认识到自身的不足之处,进而促使自己更好的学习,提高了整个班组的凝聚力战斗力,让集体的优势更快更高效的散发出来。
“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工作23年来,靳全毅用他的职业精神诠释着“北移”精神的内涵,演绎着不平凡的风采。
不管岗位如何、境遇如何,生活给人的并不都是晴天和笑脸,平凡的人往往给我们最多的感动。其实,我们每个人的身边都有无数的张宝印、靳全毅。每一年,我们都会被“感动中国人物”“时代楷模”感动,但有没有被身边平常的人和事浸润眼眶?他们或许只是哪天主动多加了几个小时的班;他们或许只是寻常的一句关怀、关键的一句提醒、主动的一份承担。但正是这些普通的人和事,恰恰构成了我们生命最温暖的内容,给予我们继续奋斗、甘于奉献的力量。我们说“北移精神”,就是经常回到我们当初最苦最累最无助之际,静下心来看一看、想一想,从而不断校正人生的方向,汲取前行的力量;就是愿意坚守平凡,更愿意在平凡中追求非凡。(刘青)
版权所有:球友会网页版(黄陵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地址:陕西省黄陵县店头镇 邮编:727307 技术支持:黄陵矿业信息中心
Copyright(C) 2011 Huangling Mining Group E-mail:txzx@hlkyjt.com.cn
陕公网安备61063202000102号
陕ICP备案0500608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