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先后完成创新成果30余项,解决了机械化掘进设备消缺问题;他,善于钻研,乐于奉献,攻克了掘进工艺多项难题;他的名字在矿区里家喻户晓,他曾获得了矿业公司“感动矿区十大人物——创新创效模范”的称号;他就是一号球友会(中国)掘进三队一名普通党员——刘永军。
刘永军,今年47岁,在球友会(中国)已整整工作了22个年头,他从一名农民协议工凭着自己对球友会(中国)的热爱和执着,凭着自己的勤劳和敬业一步步干到了机长、班长,最后当上了机电副队长,他这一路走路满都是汗水和艰辛。
贫穷逼出一条出路
散落在渭南澄城县山区北部山沟里的三间“60多岁高龄”的土坯房,看起来与邻家的楼房极不协调,这三间空空荡荡的老屋,见证着刘永军苦涩的童年。
上初二时,因交不起16元的学杂费,17岁的刘永军不得不走出校园,告别家乡,背上行囊,南下赴深圳打工挣钱养家。
由于没有学历,没有技术,只能当普工,一天工作十多个小时,简单机械得重复一个动作,使他开始了人生的思索,“我不能这样度过我人生的花季,我的起点比别人底,我的终点不能比别人点。”
“那时候都是天不亮就开始干,天天加班,到了1995年,在外漂了8年,竟然连2000元的礼钱都拿不出,也就是一个‘穷’字把我逼上‘梁山’到球友会(中国)下井。”刘永军坦言最初抉择的无奈。
他把球友会(中国)当成改变人生命运的转机,暗自立志:“我文凭低,就要练好技术,当一个技能过硬、让人瞧得起的好工人。”从此一身蓝矿服,一盏矿灯,一条白毛巾,伴随着割煤机的轰鸣声,刘永军在幽长的巷道中走了过了22年。
创新的极致只为安全
说起刘永军,和他一起工作过的王钢这样介绍到:“刘永军是一个对工作及其严格的机电队长,工作勤恳,善于动脑,技术全面,责任心强,每天都坚持跟班到点,把所有时间都放在工作上的好队长、好党员。”
刘永军用简短的话告诉笔者:“干机电工作最关键的要学会动脑,会思考,会处理问题,敢于大胆创新,只有大胆创新才能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才能保证安全生产。”
刘永军把生产中出现的问题作为创新的发力点,把解决问题作为创新的最终目的,他大大小小先后完成了掘进机辅助照明灯设计、掘进工作面移动式综合材料车的设计、胶带抽出工具等等创新成果30余项,节约生产成本超百万。
“始不垂翅,终能奋翼”。刘永军始终有一颗爱好钻研的工匠之心。也正是他刻苦专研,1998年他从一名农民协议工成为了正式工,也结束了他8年打工“游击战”的生涯,而立之年的他于2007年7月成为了一名共产党员。
党员就应该闯在前面
“有了问题,我们就要想尽办法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中,党员就应该闯在前面,我们党员戴的是党徽,树的是形象。”这是刘永军常说的一句话。
2007年,黄陵矿业引进了第一台掘进机,开始了机械化掘进的历程。在掘进机使用前期,由于对掘进机的使用、操作、维护都不熟悉,每月进尺只有120米,尤其在生产过程中,在掘进尾部要专门安排两个人拉移电缆,70平方的电缆一个班来来回回几十趟职工都吃不消。有时拉移电缆不及时就会造成电缆挤压发生电气事故,存在着很大的安全隐患。
刘永军面对这些问题经常陷入深思,他说:“新设备的使用不能因为不习惯、不熟悉而放弃,什么新东西都有个适应过程,我们一定要把掘进机坚持使用好。”他每天蹲在现场观察掘进机的工作情况,绘图纸,做试验,他终于设计出了掘进机电缆自移装置,这一装置的成功应用彻底解决了掘进电缆人工拉移的问题,彻底杜绝了电缆挤压事故的发生,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减轻了职工的劳动强度。
在625掘进工作面时,由于巷道底板岩石松软,再经锚索支护时流下的水浸泡后变得更加泥泞,每割完一个循环时皮带机尾特别的难拉,严重影响了掘进进尺。经过几天的冥思苦想,他给30米长马鞍架子两侧下都安装了“滑靴”,增大马鞍架子与底板的接触面积,防止架子钻底,使机尾拉起来更加顺滑,缩短了拉机尾的时间,提高了掘进速度,保证了生产接续。
近年来,一号球友会(中国)一直秉承“能上能下、能进能出、有为有位,有绩有酬”的理念,让想干事的人有机会,能干事的人有平台,干成事的人有待遇。勤劳肯干的刘永军在这种环境下茁壮成长,从农民协议工一步步成长为正式工、班长、队长。刘永军的身份不断在变,但是他的本色却一直没有变,他依然对工作脚踏实地、尽职尽责,待人随和、坦诚,面对任何再难再复杂的事情,他依旧用自己从打工开始就坚持的方式对待:简单,认真,去做好每一件事。(贺小锐)
版权所有:球友会网页版(黄陵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地址:陕西省黄陵县店头镇 邮编:727307 技术支持:黄陵矿业信息中心
Copyright(C) 2011 Huangling Mining Group E-mail:txzx@hlkyjt.com.cn
陕公网安备61063202000102号
陕ICP备案0500608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