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读书,遇到两个困惑:读什么?怎么读?
第一个困惑是,明知读书比刷手机重要,却用了80%的时间刷手机,20%的时间读书。
若遇余秋雨、易中天、张维迎等大咖讲座,众人趋之若鹜,排除万难、挤出时间也要去听。其中,为一睹大师风采者有之,为附庸风雅拍照po到朋友圈上赚取点赞者有之。但我相信更多的人是为追求真理而去,以为“仙人放屁不同凡响”,大师们天资聪颖、学识渊博、见多识广,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有什么比听高人阔谈获取知识和信息来得更快捷、更有效、更丰富呢?
因此,不食人间烟火的“仙人之屁”,比吃五谷杂粮的“凡人之屁”受追捧是正常的,是合理的。
可是,在日常生活中,却并非如此。不信,你看在机场,在车站,在地铁公交车上,在厕所的蹲位上,在家庭的沙发前,乃至在临睡前床头的台灯下,我们看到十之八九的人都拿着手机,很少有抱着圣人大贤的经典著作;而抱着手机的,十之八九都在玩游戏、刷朋友圈、刷微博、刷八卦新闻,只有极少数时间、极少数人在看有营养的电子书。
玩手机是什么,是你的邻居同事、同学朋友在街头巷尾跟你聊天、做游戏;读书是什么,是古往今来的圣人大师在给你讲课,而且你想让他们讲什么就讲什么,你想让他们什么时候讲就什么时候讲。如帝王待遇一般奢侈的读书,为何却敌不过寻常巷陌里打发时间的玩手机呢?我想大致是因为,微信微博、八卦新闻里的信息,浅显易懂、不用思考,舒适感强;都是身边的人和事,身临其境、带入感强;可以点赞评论聊天,互动性强。归根结底就是一个字:懒!
第二个困惑是,到底是应该博览群书、好读书不求甚解,还是应该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书读百遍、其义自现”?
少年时,曾狼吞虎咽读了一些书;近几年,每次遇到触发记忆的信息点,总喜欢去把以前读过的书、文章再翻出来读一遍;隔几年,发现忘了,或者是经历人生的不同阶段,对这些信息点又有新的理解,把旧书翻出来又再读一遍。河南大学常萍老师说了嘛,“读先人的书,是用自己的生命和经历去激活它”。
但是翻来覆去读旧书,会浪费很多时间,并且会使自己知识面很窄,逐渐落后于这个时代。
后来看了一篇文章,叫“凡是把一本书读100遍的人,必成大器!”犹太法典《塔木德》中说:“只要把一本书念100遍,你就有能力读懂世界上的任何一本书。”还列举了三个例子:巴金读《古文观止》、茅盾读《红楼梦》、苏步青读《三国》等。那难道说,反复读旧书的做法是对的?
这两点疑惑困扰了我很久,直到读冈田武彦的《王阳明大传》,看到了朱熹给宋光宗的奏折里说:“居敬持志,为读书之本;循序渐精,为读书之法”。豁然开朗。
“居敬”,我理解为:对待圣贤之书,就像圣贤本人站在我们面前授课一样恭敬。试想,孔子孟子和你的邻居朋友们都来了,你会丢下两位老先生而只顾去跟邻居朋友聊天做游戏吗?想必是会与你的邻居朋友一起聆听圣人的教诲吧?“持志”,我理解为:始终保持求知欲,保持通过学习来获取知识的渴望。如果我们对于学习的态度,能够做到“居敬持志”,那么每一个可以利用的碎片时间里,在经典书籍与刷手机之间,我们毫无疑问会优先选择前者。
“循序渐精”就更容易理解了。学而不精等于没学。每次在朋友圈里看到一篇好的文章,总是会很珍惜地把它放到收藏夹里,准备有空细细探究。结果这个“有空”一直没来。有一天整理手机,发现收藏夹里竟然有这么多宝贵的东西;尤为难过的是,它们如此陌生以至于我都不相信这是我自己收藏的。这就是浅尝辄止的恶果,相当于把之前浏览这些信息的时间都浪费了。知识,并不是我们看过就算是自己的;记下来、融会贯通,并运用在实践中,指导我们的生活和工作,这才是自己的。因此,博览群书也好,书读百遍也好,重要的是通过“循序渐精”,把它转化为自己的。
居敬持志,为读书之本,是读书的态度;循序渐精,为读书之法,是读书的方法。左宗棠说过,“读未见书,如得良友;读已见书,如逢故人。”所以,我们既要反复读旧书,也要不断读新书,这叫“结识新朋友、不忘老朋友。”或者说,读新书,如同阅人无数;读旧书,方能跟上成功者的脚步。(作者单位:机关)
版权所有:球友会网页版(黄陵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地址:陕西省黄陵县店头镇 邮编:727307 技术支持:黄陵矿业信息中心
Copyright(C) 2011 Huangling Mining Group E-mail:txzx@hlkyjt.com.cn
陕公网安备61063202000102号
陕ICP备案0500608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