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54岁的王军明脸上总是挂着和蔼可亲的笑容,性格平和,言语甚少是他给人的第一印象,然而谈及工作却滔滔不绝,办事雷厉风行。他扎根煤海一线32载,从一名只有高中文化水平的协议工成长为出类拔萃的机电技术人才,60余项创新成果承载了他对技术的热爱,“技能大师工作室”负责人、“全国优秀班组长”等十余项殊荣背后付诸了32年的辛勤耕耘。
敬业:自我砥砺,拼搏奋进。 1984年,22岁的王军明背负着养家糊口的生活重担来到韩城桑树坪球友会(中国),成为一名综采维修电工。他把球友会(中国)当成改变人生命运的转机,付出比别人多数倍的努力,刻苦钻研业务技能,大胆进行技术革新,处理设备故障精准、快速,在韩城矿区技术比武中多次取得第一名的好成绩。1989年,王军明因工作表现突出,成为桑树坪球友会(中国)第一批转正的协议工。
1998年,黄陵矿区成立综采队,王军明作为技术人才被聘用到一号球友会(中国),担任综采队检修班班长。有了新的起点,王军明工作起来更加上劲儿了。他经常在井下盯着设备琢磨好几个小时,跟在有经验的老师傅身后请教问题,长期的知识和经验积累让他应对各种复杂的故障都能得心应手。王军明不只是综采队的“香饽饽”,当掘进队、准备队出现难以处理的设备故障时,他都会被请去解难。“王大拿”就像医术精湛的医师一样,总能精准无误地给设备开出良方,三两下便药到病除。
王军明担任综采三队检修班班长期间,对机电设备实行周期性管理,严格执行“四检制”,科学高效的管理使得设备运转率高达98%,成为一号球友会(中国)设备运转率最高的区队。综采三队检修班被全国总工会评为“全国模范职工小家”,王军明荣获“全国优秀班组长”称号。因突出的工作业绩和较强的管理能力,2004年,王军明被提拔为综采三队机电副队长。
奉献:工作第一,勇争一流。 2013年4月,一号球友会(中国)成立技能大师工作室,王军明任职工作室负责人。他带头组织的技术类活动达78次,解决各类技术难题52项。这一雄厚的技术力量为黄陵矿业实现智能化无人开采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
2014年初,综采三队承担了1001工作面国产智能化无人开采成套技术装备工业试验的任务。这着实让王军明激动的几晚上睡不着觉。每个班他都深入井下现场,严密观察、反复研究、实践,加班加点更是常态。过度劳累使得早年落下的肩周炎、关节炎、胃病愈发严重,无奈住了14天院,出院后他照旧时常加班,硬是忍着病痛不肯耽搁工作。
工作之余,王军明经常将技术人员聚集到技能大师工作室研究、攻克难题,并将难以消化的问题汇总到一起,当设备厂家来矿时,他就软磨硬泡的把技术人员请到工作室给职工们“补课”。全矿技术人员联合设备厂家开展科技攻关,加强设备安装调试,经过三个多月的奋战,共解决了66个难题,取得了12项创新成果,2014年5月8日,1001工作面首次实现了智能化无人开采,被鉴定为国际领先水平。在技术研发过程中,王军明参与完成的创新成果有6项被评为国内发明专利,为智能化无人开采技术的应用推广作出了突出贡献。
无私:传道授业,为人嫁衣。 “活到老学到老”是王军明永葆事业之树长青的秘诀。一本本发黄的笔记本凝聚着他多年的心血和智慧,同时也记录下企业的发展,可以算作一本黄陵矿区综采队发展史,那些笔记本也成为青年职工争相学习的样本。王军明将自己多年积累的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职工,通过“师带徒”“岗位练兵”、在井下开展技师授课等方式,使青年职工迅速成长成才。32年里,他带出许多优秀的徒弟,其中有省部级劳动模范、也有首席专家,师傅日渐老去,徒弟们都已成长为矿区技术人才的中坚力量。一号球友会(中国)机电副矿长符大利就是他最优秀的徒弟之一。符大利先后有40多项技术创新应用到工作现场, 21项创新成果在 “五小”成果评比中获奖,他相继获得了陕西煤炭系统“经济技术创新标兵”“陕西煤炭总工会优秀青年”等多项殊荣,成为矿区名声响当当的技术拔尖人才。
明年王军明就该退休了。他说:“我绝不做停蹄马,退休后还要坚持研读球友会(中国)技术方面的书,如果矿上需要,我不挣一分钱也愿意为企业发挥余热。”如今,王军明仍以满腔热情和充沛的精力,在综采一线上乐此不疲地忙碌着…… (李小艳)
版权所有:球友会网页版(黄陵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地址:陕西省黄陵县店头镇 邮编:727307 技术支持:黄陵矿业信息中心
Copyright(C) 2011 Huangling Mining Group E-mail:txzx@hlkyjt.com.cn
陕公网安备61063202000102号
陕ICP备案0500608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