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的家乡有一条沟叫碾子沟,至于为什么叫碾子沟,至今我也没有弄清楚!只是听长辈们说,以前这条沟里盛产石碾,因而得名。然而,在碾子沟旁院子里的一尊石磨至今使我依然记忆犹新。
说起石磨,很多人已经在现实生活中找不到它的印象了,也有人甚至根本没有见过,即便见过,也只不过是在电视里。可是,我家乡的这尊石磨却与电视里的大不相同。它体型较大,至少需要一个成年人的力气才能操纵它,但它的构造却很简单,底部是在平地上用石头均匀整齐的摞起一个圆形的平台,在一定高度的平台上放置两块光滑的青石板拼凑而成的直径约为两米的平面,人们称之为“磨盘”,磨盘上便是石磨了。石磨由两部分合成,分为上下两页,两页都是选材精良的石料经过能工巧匠精心雕琢而成的,有许多美丽的花纹。这些花纹不仅美观,还有增大摩擦力的作用。在两页石磨上凿出了两个拳头大小的孔,再用木头凿出一个磨芯,将磨芯插入两孔之内,石磨就围绕着磨芯而转。石磨的设计运用的都是物理常识,整个身躯全部来自于自然,造价很低。石磨的可贵之处在于它永远都是用自己的身躯去服务于人,从不会索取,也从不会有怨气。你推它动时,它就动,你不推它动时,它也很平静。
很小的时候,家里曾喂养过一头驴,那个时候,我最喜欢看驴在那儿推磨。那时候常想:驴为什么总要蒙着眼睛呢?为什么它永远都是围绕石磨而转呢?而它为什么总是转出一个个圆呢?少时好奇心充斥着大脑。后来,驴没有了,石磨还在被使用,只是换作了人在推!而小孩子总是在大人们推动石磨时坐在磨杠(推动石磨转动的杠杆)上,一圈又一圈的转动着,时间仿佛也在石磨里被磨碎,留下了一个个没有痕迹的圆。
注视着磨缝间纷纷流动的碎粮食粒,童年也充满了许许多多的幻想。小孩子总喜欢爬到石磨上,把手伸进磨眼(粮食下落磨碎的地方)里将粮食取出来,放进去,如此反反复复,乐此不疲。奶奶却是从来不允许我们在上面玩的,若是看见老远就会斥责,吓得我赶紧溜,冷不防又摔了一跤,摔疼了就哭。奶奶赶紧颤颠颠地跑过来把我扶起来,一手揉摸着我摔疼的地方,一手假装拍打石磨,嘴里斥责道:“什么时候把你掀了,谁让你把我娃碰疼了!”。现在回想起来,丝丝暖意依然笼络心头。
人永远阻止不了时间的脚步,石磨被人们遗弃了,取而代之的是现代化的机器。一段时间,石磨仍像雕塑一样静卧在那儿,但是再也没有人去抚摸它了。石磨上有了尘土的印痕,磨盘上有了青苔的踪迹!旧日的老人已然不在;往日的农人冲入了城市;昔日的小孩长大成人。岁月就像转动的石磨一样,看不到转动的痕迹却把一切都磨碎了!终于有一天,石磨被掀翻了!是啊,如今生活的节奏变得如此的快,石磨的速度又怎能赶得上呢!
但我还是痛心!石磨的作用虽已不在,但它却是历史的见证,它见证了中国农村的一段历史,石磨是历史的遗留,没有遗留的历史是空洞的历史,没有遗留的历史也是无力的历史!
石磨,不会像青铜器一样,让人去解说和猜测它的历史;也不会像城市雕塑一样让人去诠释它的精神内涵,它的存在本身就是价值。不要问它曾为人类历史做过多少贡献,他只服务于平民;也不要问它曾经有过多少辉煌,它从来都是默默无闻!
石磨更是一段历史,它曾见证了普通劳动人民的智慧和辛勤,更见证了农村的一段辛酸史!
如今,梦中还能看见石磨的身影,石磨旁奶奶的身影被夕阳拖得颀长。她满带皱纹的脸上有着笑容,充满了慈祥。石磨也像奶奶一样,安详而平静,他们已然融为一体了!
石磨,碾碎的是五谷,磨过的却是时光!(作者单位:双龙煤业)
版权所有:球友会网页版(黄陵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地址:陕西省黄陵县店头镇 邮编:727307 技术支持:黄陵矿业信息中心
Copyright(C) 2011 Huangling Mining Group E-mail:txzx@hlkyjt.com.cn
陕公网安备61063202000102号
陕ICP备案05006082号